探访作为苏富比艺术学院亚洲区学术主管,何凯蒂始终致力于为西方观众持续探索和解读中国文化的复杂性,积极促进中国艺术家与西方同行之间的跨文化交流。
早在20世纪80年代,在爱丁堡大学就读的她前往西安交换学习,进一步学习中国文化。多年来,得益于她广泛的旅行和与旅欧中国艺术家群体的密切关系,她与中国当代艺术界的联系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
采访中,何凯蒂详细阐述了她在当代中国艺术领域的探索之路。回顾过去的项目,她讨论了在快速演变全球化背景中的艺术家迁徙,并分享了她参与这一独特主题的见解。
改变一生的西安游学
人民网: 上世纪80年代,您为了深入学习中文第一次来到中国,在西安访学。请问是什么促使您决定踏上这次文化之旅?
何凯蒂: 我从小就是一个喜欢语言的人,在学生时期就学过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我对中文产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其文字当中包含的视觉元素。为了能够解读它们,我决定去爱丁堡大学攻读中文。
1986年到1987年间,我作为访问学生在西安度过了足以改变一生的一年。当时的西安高楼大厦并不多见。被黄土地包围的城市风沙很大,有时会显得比较灰暗,但你可以在旧城的回民区里看到清真寺。本地人大多操着浓重的陕西口音,刚开始学中文的我们很难理解他们说的,无法进行轻松的交流。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亲眼看到城市本身,观察人们的日常活动,体验街头文化,品尝街头美食。我们甚至在街上看到了驴子和骆驼。西安相当有异域情调。
人民网:随着多年来的不断接触,您对中国的印象有什么样的改变?
何凯蒂: 我目睹了90年代城市重建的变化,每次回去都会有很大的变化,几乎难以置信。特别是北京,它被大规模地重建,变得特别大。2007年至2008年间我们在北京798艺术区附近住了一段时间。我们拜访了刘小东、喻红以及黄锐等艺术家,他们从798的萌芽阶段就在那里。令人惊奇的是,这段时间的这群人几乎奠定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基石。
当中国艺术家来到西方
人民网: 您与中国当代艺术有着很深的渊源,也一直是这个领域的积极参与者。您是如何接触到中国当代艺术?
何凯蒂: 1989年从爱丁堡毕业以后,我很幸运地在伦敦国家艺术图书馆找到了工作,负责编目中国艺术书籍。我暂居罗马时,开始结识一些从中国移居到欧洲的艺术家。当时柯律格教授离开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我便跟随他去亚非学院以及苏塞克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我逐渐意识到,有一批新的艺术家正在从中国移居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因为这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涉及到他们在艺术界中的活动、实践方式、与谁互动以及如何被呈现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融入了我的论文中,使它几乎成为一个非常有当代情境的民族志研究。
人民网:您在提升中国艺术家在欧洲的可见度方面做出了贡献,尤其关注旅居欧洲的中国艺术家。能否介绍一些您参与的重要议题和合作项目,以及它们如何有助于加深西方观众对中国艺术家的理解?
何凯蒂: 与艺术家的访谈是我研究的重要方式之一,我论文的其中一个章节就是与黄永砯的对话。他的作品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但又与当代哲学的许多概念结合在一起,显得相当抽象,有相当高的理解门槛。此后,我在伦敦遇到了蔡元。我与他合作策划表演、展览、一起参与群展。我还成为了伦敦西敏大学中国海报收藏馆的策展人。我们主要研究这些海报是如何制作和传播的,以及媒介与当代艺术之间的关系。我对当时的艺术家如何在表演中使用自己的身体传达想法非常感兴趣。
人民网: 您一直扮演着诠释者的角色,将深层的文化内涵翻译、传递给有不同背景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您是否尝试过将中国艺术家与英国当地的艺术家放在一起进行研究?
何凯蒂: 2009年,我在北京唐人当代艺术中心策划了一场大展,名为 “英式客厅”。客厅或者说休息室的概念来自机场休息室,与全球迁徙和旅行有关。我们邀请了很多艺术家来到北京,请他们现场创作了一幅巨大的壁画,画上了机场和航班代码。这个想法是要把一些在英国的中国艺术家纳入其中。从我最初的研究开始,我所做的研究都是关于全球化、跨国主义以及移民身份的探讨。扩展这项研究并将其付诸实际生活使我对“定位” 有细致入微的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
人民网: 对于与艺术家合作,您有怎样的体会?每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的参照物和观点,您是如何快速了解、吸收它们的呢?
何凯蒂: 在与艺术家合作时,必须保持真诚和鲜活的合作关系。这是一个让你向对方敞开心扉的经历,你不能在艺术家身上强加什么东西。举个例子,我目前在苏富比艺术学院任教,负责亚洲活动。今年9月在伦敦弗里兹艺术博览会期间,我们在首尔开设了一门有关艺术收藏的课程。该课程包括印度艺术、日本艺术、韩国艺术、东南亚艺术等模块。我也要学习其他人的专业领域,这些准备工作使我能够在英国与中国艺术家的合作之中扮演更大的角色。在诠释文化之间的细微差异方面,很多时候我们还做得不够,能进行真正的双向对话与建立单纯的合作关系同样重要。
人民网: 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您最近的关注点?
何凯蒂: 我最近一直在与水墨画家合作。几年前我在香港与王璜生合作举办了一场展览。拥有学者、博物馆馆长和艺术家三重身份的他知识渊博,常常从诸如《道德经》等古代哲学当中寻找灵感,并且将对于宇宙和精神世界的探讨融入到当代哲学的互动之中。这时一个更加宏大的历史观对于理解这些作品就显得至关重要。在项目方面,我正在努力重振名为“当代中国艺术办公室”的个人公司,这是致力于为博物馆或收藏家提供策展咨询的机构。
人民网:您认为研究中国艺术最独特的一点是什么?
何凯蒂: 我特别着迷于全球南方与中国的交汇,我的愿景是促进这些不同地区的艺术家之间的合作。在过去的几年里,我有机会访问泰国和韩国,在那里我发现了北京一些大画廊的身影,它们正在通过在曼谷和首尔设立空间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这些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与中国的互动可以从共通的文化元素中找到痕迹,例如瓷器、书法,以及贯穿亚洲的东方哲学思想。中国文化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我必须时刻保持学习、扩展知识才能容纳这些复杂性。正因为它是知识和创造力的源泉,所以你永远不会对其丧失兴趣。(文/余颖、施沐阳) 【编辑:曹子健】
中新网昆明12月3日电:中老铁路开通两周年:客货畅通产业迸发
作者 缪超 张伟明
中老铁路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对接的重要项目,2021年12月3日建成通车,北起中国昆明,南抵老挝万象,全长1035公里。
开行跨境国际旅客列车,旅客纷至沓来;国际货物列车越开越密,覆盖范围不断拓展;沿线城镇借势发力,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两周年,人畅其行、货畅其流、产业迸发,跑出“加速度”发展超预期。
图为12月3日云南省在昆明举行中老铁路通车两周年主题日活动暨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开园仪式。中新网记者刘冉阳 摄
4月13日,中老铁路从中国昆明南、老挝万象站双向对开国际旅客列车,昆明至万象间可实现乘火车当日通达,两国民众往来更加便利。早上在昆明吃小锅米线,晚上在万象吃老挝米粉成为旅游新时尚。
“坐着动车去老挝火了,我每月要组织旅游团去老挝,一去就是一个星期。”在云南从事旅游业的杜婷婷说,如今老挝旅游深受昆明、北京、成都等中国游客的青睐。老挝的朋友告诉她,国际旅客列车开行,促进了客流、物流、信息流高效流通,老挝万象的房价和车费均上涨了20%左右。
23岁的老挝姑娘提达拉,出生于老挝北部乌多姆赛省。今年9月,已在越南获得大学本科文凭的她,报名成为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职业高级中学的一名中学生,“如今在老挝,懂得中文,工作更好找,且工资能够比普通人高出4倍。”
勐腊县与老挝接壤,中老铁路让提达拉的留学之路变得近在咫尺,“我每个周末都可以搭乘中老铁路的动车,3个小时就能回到乌多姆赛与家人共度周末。”
在中国国内,中老铁路通车后,乘着动车只需3个多小时就可以从云南昆明到达西双版纳,极大改善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今年中秋、国庆假日期间,西双版纳人气爆棚,绿树成荫的赶摆场上人声鼎沸,竹篱笆搭建的摊位上摆满了各类傣味美食,让人垂涎欲滴。
中老铁路开通运营满两周年,累计发送旅客超2420万人次,其中中国段发送旅客2046万人次。西双版纳州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李强说,“中老铁路不仅为构建中国与南亚东南亚黄金大通道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国际旅客列车的开行,满足了中老两国广大旅客跨境出行和出境旅游等需求,对推动两国旅游等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为12月3日“中欧+澜湄快线”中老铁路国际货运专列从中老铁路磨憨站出境中国。段倬 摄
今年4月起,随着货运量不断攀升,中老铁路“澜湄快线”国际货物列车由之前的每周3趟增至每天1趟,至11月下旬起增至每天2趟;10月8日,“沪滇·澜湄线”国际货运班列在昆明王家营西集装箱中心站首发,往返老挝万象-昆明-上海;10月16日,中老、中越铁路国际冷链货运班列在云南玉溪正式首发……
与此同时,新型箱型试点运用,提升口岸通关效能,推行“铁路快通”模式,磨憨铁路口岸通关时间从40多个小时压缩到5小时内。
中老铁路开通运营满两周年,货物运输超2910万吨,其中跨境货物突破600万吨;货物品类由开通初期的化肥、百货等10多种扩展至电子、光伏、冷链水果等2700多种;中国31个省(区、市)先后开行中老铁路跨境货运列车,货物运输覆盖老挝、泰国、越南、缅甸等12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黄金大通道效应不断显现,极大促进了沿线客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交换,为区域繁荣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列列满载泰国榴莲、山竹的水果冷链专列从中老铁路老挝万象南站出发,26个小时后到达昆明王家营西集装箱中心站,经过快速分拨后转运至中国各大水果市场。来自四川眉山的王欣从中嗅到了商机,今年是他从事榴莲等东南亚进口水果批发生意的第3年,“榴莲从泰国关柜装汽车,运到老挝万象南站再通过铁路运到昆明,耗时最多只需要2天。”
与此同时,满载着云南西蓝花、白菜、石榴等特色果蔬的冷链班列源源不断从中国昆明、玉溪出发,1天后将抵达老挝万象,实现双向重去重回运输。
中老铁路运输产品的丰富和升级,折射出中国和东盟国家进出口贸易正向纵深领域发展。在过境流程高效的前提下,中老铁路可将昆明至万象间的运输成本降低40%至50%。
图为12月3日中老铁路老挝粮食专列从磨憨站发车。何吕鹏 摄
大通道带动大物流,大物流带动大贸易,大贸易带动大产业。中老铁路的通车运营,赋予了沿线昆明、玉溪、普洱、西双版纳新的发展优势,吸引大量企业入驻,产业发展项目加速落地实施。
在普洱思茅产业园区,云南金客隆咖啡产业有限公司一条条加工生产线上,咖啡产品正源源不断地被分级包装,并通过中老铁路销往中国各地以及南亚东南亚地区。
“金客隆选择落地普洱,一方面是看中了普洱咖啡原产地的原料优势,另一方面,作为中老铁路沿线地区,为原料进口、产品出口提供了便利。”云南金客隆咖啡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石华忠说。
放眼望去,中老铁路沿线产业星罗棋布。丰厚的农林、生物医药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沿线产业发展装上了“引擎”。
毗邻野象谷站的西双版纳保健品园区,是中老铁路沿线重点园区、物流枢纽和货运站点。园区占地面积4.6平方公里,将成为西双版纳工业发展的主阵地。
中老铁路也为老挝以及东南亚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老挝公共工程与运输部部长安巴送·孟玛尼表示,中老铁路使老挝并入泛亚铁路网,实现海铁联运,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现在,万象作为泛亚铁路东南亚段重要节点,有望成为大湄公河次区域枢纽。”
12月3日,云南省在昆明举行中老铁路通车两周年主题日活动暨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开园仪式。“中欧+澜湄快线”中老铁路国际货运专列出境首发、中老铁路老挝粮食专列首发,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正式揭牌。
云南省站在新的起点上,依托中老铁路等内外联通的大通道,将加快产业转移和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构建面向印度洋国际陆海大通道,积极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深化东西部协作,促进沪滇两地资源禀赋优势互补,为促进区域繁荣稳定作出积极贡献。(完)
联系人:乐发app下载安装
手机:15843940382
电话:0837-48836277
邮箱:48836277@sogou.com
地址: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石碉楼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