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2月3日电(邵萌)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11月24日发布《关于做好冬春季新冠病毒感染及其他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其中提到,预计流感将出现全国冬春季流行高峰。要求各地统筹做好新冠、流感和诺如病毒胃肠炎等重点传染病监测,密切跟踪疫情形势变化。
《通知》发布后,连日来,多地疾控部门公布流感最新监测数据,提示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持续上升,处于流行水平,并就流感防控工作给出建议。
多地通报流感病例数上升
11月29日,北京市卫健委发布的2023年第47周疫情周报显示,流感已持续6周居于首位。
同日,据“沈阳发布”公众号消息,近期沈阳流感监测数据显示流感样病例增多,相关数据显示就诊人群中肺炎支原体感染有下降趋势。沈阳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所所长陈叶介绍,市疾控中心近两周的多病原检测结果发现,病原体主要有H3N2流感、鼻病毒、腺病毒、支原体,还有流感嗜血杆菌。
郑州市疾控中心当天也发消息称,监测显示,郑州市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上升,以甲型流感病毒为主,同时出现了多种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混合感染的情况。
在天津,流感也已处于流行水平。“健康天津”公众号11月28日发布流感分级预警周报称,天津市流感流行分级为Ⅲ级,处于流行水平,天津市ILI%(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病例的百分比)为9.63%,高于基线(4.40%),监测到流感病毒以甲型H3N2为主。
另据浙江省疾控中心28日消息,近期呼吸道疾病以流感为主,也有鼻病毒、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腺病毒感染。目前浙江省流行的流感病毒以甲型H3N2亚型为主,以3-15岁的幼托儿童和学生病例数较多。
有地方疾控研判流感走势
《通知》指出,2023年10月以来,我国流感、肺炎支原体感染活动逐步增强,多地流感、肺炎支原体感染呈上升趋势,预计流感将出现全国冬春季流行高峰,肺炎支原体感染未来一段时间在部分地区仍将持续高发。要求各地要统筹做好新冠、流感和诺如病毒胃肠炎等重点传染病监测,密切跟踪疫情形势变化。
近日,一些地方疾控已对当地流感走势及流行高峰作出研判。例如,天津市卫健委发布的流感分级预警周报显示,预计11月27日至12月3日流感活动水平较高,达到黄色预警水平,较易发生流感病毒感染。
据《河北日报》报道,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防治所副所长韩旭11月24日在河北省疾控中心流感防控知识媒体沟通会上介绍,该省流感流行期为每年的10月份至次年3月份,目前流感活动水平处于流行季水平,流感样病例每周就诊百分比和核酸检测阳性率呈上升态势。结合流感往年的流行规律及目前的监测数据,流感活动会逐渐增强,预计至12月份或是1月份左右达到流行高峰。
关注“一老一小”重点人群
据“沈阳发布”公众号消息,沈阳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所所长陈叶介绍,流感样病例监测5-24岁年龄段占比较大,这部分人群多数集中在大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非常容易出现聚集性感染,每年报告的流感暴发疫情大多数集中在学校。
同时,陈叶提醒,也要关注老年人群,目前60岁以上老年人流感样病例百分比在上升,老年人抵抗力相对较弱,容易感染造成基础疾病的加重。
此外,郑州市疾控中心指出,混合感染不只出现在儿童,成人也存在混合感染的风险,一旦出现混合感染,症状可能表现会较重。
天津市疾控中心建议,在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环境卫生,合理增减衣物,增强自身免疫力的基础上,杜绝带病上班上课、注意个人卫生、尽量减少去人群拥挤空气污浊的密闭场所,并建议尚未接种流感疫苗的市民特别是老人、儿童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接种流感疫苗。(完) 【编辑:刘湃】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到上海市考察调研。他先后考察了上海期货交易所、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也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海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在心。
这还要从16年前说起,2007年3月至10月,习近平任上海市委书记。在上海工作期间,习近平下基层、做调研,抓党建、谋创新,为上海发展明确目标、指引方向。回顾在上海的工作经历,他深情地说:“我与上海人民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对上海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感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六次到上海考察,全国两会期间多次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为上海发展把舵领航。总书记曾说:“虽然不经常去上海,但对上海的情况还是了解的,我还是牵挂着上海。”
“上海的党建要成为中央的一个点”
2007年秋日的一天,即将调离上海的习近平特意来到市委各部门告别。离开市委组织部,他走到大门口,一只脚已经踩上了汽车踏板,却又回转身,对组织部的干部们说:“上海的党建要成为中央的一个点。”
在习近平心中,党建工作始终具有特殊重要性。在上海工作期间,习近平先后三次前往兴业路76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党建工作念兹在兹。
2017年,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我们党的全部历史都是从中共一大开启的,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2018年,在上海陆家嘴金融城党建服务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建工作的难点在基层,亮点也在基层。基层党建要“做到党员工作生活在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让党员无论在哪里都能找到组织找到家”。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再次强调“要扎实推进党的建设”。总书记强调,上海是我们党的诞生地,党成立后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上海。上海要把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作为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
如今,从村居社区、商务楼宇到新经济、新业态领域,上海积极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基层党建工作。
近年来,上海结合“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打造了包括“1个市党建服务中心、16个区党建(群)服务中心、450余个街镇级党群服务中心、12000余个居村级(楼宇、园区、商圈等)党群服务中心(站、点)”的四级党群服务阵地体系。仅今年上半年,上海市就开展12.2万场活动,服务人次超2500万。
“长期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
“年轻一代也应该多了解这段历史,认识到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改革开放是奋斗出来的!”
这是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主题展”时说的话。
展览以大量的图片、图表、视频、置景、实物,生动展现浦东的发展奇迹,总书记不时驻足观看。
展厅内,一处反映浦东烂泥渡路今昔之变的景观,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一面是逼仄杂乱的里弄小巷,一面是同一视角拍摄的改造后财富涌流的银城中路,变化之大,令人惊叹。
△展厅内,烂泥渡路置景展区。
△展厅内,同一视角上海今昔对比图。上面一张“烂泥渡路”照片,拍摄于1995年左右,下面一张照片则摄于近年,满目高楼林立、绿草如茵。
讲解员介绍:“浦东人曾经有句戏言‘走过烂泥渡路,行人没有好衣裤’,如今这里已成为寸土寸金的陆家嘴金融城核心区。”
习近平总书记感慨:“看上去是完全不一样了,没有对比就不会知道,真是沧桑巨变啊!”
从第一个金融贸易区到第一个保税区、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一系列“全国第一”,彰显了上海和浦东改革高地的澎湃活力。
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开放是上海的最大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描绘上海的“开放”基因:“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上海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长期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上海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好,同其开放品格、开放优势、开放作为紧密相连。我曾经在上海工作过,切身感受到开放之于上海、上海开放之于中国的重要性。”
穿过“海鸥门”,中国第一个自贸区——上海自贸区出现在眼前。
2016年,上海自贸区运行3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力争取得更多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进一步彰显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示:“把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今年9月29日,上海自贸试验区揭牌运行十周年。十年间,在这片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中,一揽子开创性政策相继推出,一系列突破性实践深入开展,一大批标志性成果持续涌现。
如今,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播下的“种子”,已在20多个省份的自贸试验区茁壮成长,1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
“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的目标定位。
每次到上海考察调研,习近平总书记都会提到一个关键词——科技创新。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到上海考察调研,了解医疗科技、汽车研制企业自主创新情况,他强调,“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张江科学城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重要位置,踢好“临门一脚”。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为上海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招”,提出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张江科学城,考察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了解上海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科技创新寄予厚望。
这些年,“蛟龙”“天宫”中都有上海“身影”,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正成为上海的创新高地。2022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4.2%,其中基础研究占研发投入的比重约10%。
上海正在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探索“上海路径”。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今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闵行区考察了保障性租赁住房社区。
上海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为满足新市民和青年人的住房需求,打造了“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传递出鲜明信号——城市建设以人民为中心。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
那天,站在杨浦区滨江公共空间滨江栈桥上,习近平总书记感叹“昔日的‘工业锈带’变成了如今的‘生活秀带’”,并语重心长地说:“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2020年11月,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指出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上海城市治理提出要求。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是关系上海发展的大问题。
具体要如何做?2018年11月,在上海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作出进一步阐释: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
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区。习近平总书记叮嘱,要及时感知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加以解决。他语重心长地说:“老百姓心里有杆秤。我们把老百姓放在心中,老百姓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中。”
不忘嘱托,不负期许。近年来,上海布局“一网通办”“一网统管”这“两张网”。其中,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依托“一网统管”平台,城市运行领域的管理、业务和信息都集中在一个网络系统,相关部门可以及时感知、快速反应、协同处置,从而“高效处置一件事”,让城市更具韧性。
浦江潮涌,东方风来。习近平总书记为上海擘画的宏伟蓝图正在一步一步变为“实景图”。
监制/李浙 主编/王兴栋
撰稿/战星岑 校对/高少卓
来源:新闻联播微信公众号
联系人:乐发app下载安装
手机:15843940382
电话:0837-48836277
邮箱:48836277@sogou.com
地址: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石碉楼乡